二手时间
这部洋洋洒洒近40万字的著作,从5月份起,陆陆续续,读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当然主要是在7-8月的暑假期间。今天是“8-19”——导致苏联最终垮台的那个政变的日子25周年,或许是个巧合。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部书似乎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没有清晰并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和主人公(不像小说)、没有优美的语言以及对情景的描述和抒情(不像散文),几乎没有明确完整的“主题”。充其量,可以算着作者的一本“采访录”,它完整、真实、准确的记录下各种人等的口述历史,仅仅从“真实”看,甚至于连讲述者的“小动作”都历历在目,给人很强的“在现场听讲”的感觉。然而,就是这些看似“草稿”的文字,却有着如此的魅力,引着我们读下去、读下去、……。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从一群普通人的视角,通过“个人生活史”的讲述,促使读者全面的反思“苏联为什么一定会垮”、“苏联的垮台究竟给人们带来什么”等等一系列严肃的历史问题。想起了葛兆光在谈“中国思想史”时曾提到的:若干年以后,人们写我们现在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历史”呢?人们习惯按照留存在档案室中的“正式文件”来推断,但这是真的“历史”么?(大意)。对于20世纪苏联的兴起于垮台原因的讨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解释、对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怎么走、……现在研究还真不少,但我同样要问的是:这是真的么?这是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吗?——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例如:“红色恐怖”“斯大林独裁”“古拉格群岛”“休克疗法”等等,常会“高瞻远瞩”,站在高层的立场上,以档案为依据,讨论其“必要性”、谈论其“有效性”,甚至于还会提到“促进历史发展”等等“功绩”,但是,同样要问: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吗?它们是真的给人带来幸福和成长么?
——这部书似乎就是为了给人们一种启示:我们要为历史留下些什么,以便后来者知道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怎样避免错误——尽管,对“对错”作者一句话也不说,但每位读者,读后自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