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快广告牌》微博电影点评页面链接 https://weibo.com/p/100120181315

【NO.1181网友SHOW】@北京嘉华国际影城活力东方店
@supersaviola 10分
感觉和去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点像,都是讲在失去亲人之后,人们如何在巨大悲痛中挣扎和自我救赎的。区别在于一个责任间接,一个责任直接;一个手段激进并迁怒于他人,一个则是默默自己承受;结局,一个是面带微笑但感觉还是没有走出来,另一个是在冰冷的环境中给人以丝丝温暖。相同的...就是看完都是好丧的感觉,半天缓不过来劲儿。电影的摄影很美,把一个中西部密苏里小镇拍的世外桃源一样。所有演员演得都非常棒,浑然天成的感觉。伍迪·哈里森演的警长实际上是串起所有人命运的关键人物,最后对于家庭和疾病的选择也充满勇气。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这句话,最终女主和男配二也还是这个心态,只不过找到一个可能只是瞎吹牛的嫌疑人做发泄出口。这部电影与《心理罪:城市之光》的区别可能就在,用同样的手法取得的证据,一个定罪成功,一个无功而返吧。
@Tic_Tic 10分
感谢新浪观影团给的这次观影机会!《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之前就有听闻提名了奥斯卡7项大奖,加之简介让我联想到去年年底的“江歌案”,所以出于人性,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很大。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就把心里想的表达一下。我认为这部电影整体还可以,剧情是最最加分的部分。原本我还挺同情女主角的,为亡女追寻真相,又勇敢地与警察撕逼。但是电影中途,我对她的同情就变的淡了。诚然,社会上不负责任的公职人员确实存在,但并不代表他们个个都是废物个个都不负责任的。人物1:警察局长。女主设立广告牌,是对警局一种无声的反抗,反抗他们对这个案子不负责任。警察局局长被点名道姓。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局长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感觉他挺背锅的。无奈,谁让他是领导呢。这个局长没有大家想象的不好。无论在家还是工作,他很尽职尽责,真的,我之前是没想到的。可能我们的主观态度太重了。可惜,他最后自杀了。我不认为他的死是想对案子撒手不管。而是出于一个癌症病人对死亡的妥协。心疼他,也很气愤女主对她的不礼貌。他走后,追寻凶手这件事并没有结束。人物2:警员。不确定他是男配还是男主,毕竟他的戏份比局长多好多。女主对警局的报复纵火不巧烧上了他。这件事的起因,估摸着是女主自以为是他烧了她树立起来的广告牌,所以决定报复的吧?但是真的是那个警员干的吗?全片我看的虽然不细,但分析起来,也许不是他。可是他就很悲催的摊上了火灾这件事。这是一个转折,在此之前,该警员在工作上的确很可恶,混蛋、不认真、不负责......但是世界上的人真的都是恶人吗?肯定不是的。火灾之后他变了。丢了工作,但内心的善良被激发出来。偶然得知疑似杀害女主女儿的凶手,他出于正义,决定一探究竟。好在最后,女主对他的态度有了转变。人物3:女主 说实话,我对她的同情有了很大的转变 女儿的被杀的直接原因肯定是凶手,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女主失败的教育,自己的素质低,教育的女儿就是个太妹。加之遇上叛逆的青春期,所以悲剧或许是避免不了的。她的儿子对她的态度也不是很乐意。她在女儿死后坚持追凶。ok,这个当然没问题,而且是应该的。但是她的做法真的有些偏激了。他把警察局局长的名字直接挂在广告牌,难道不是一种人格侮辱?她纵火烧了警察局不敢承认。她故意炸伤牙医的手指也死活不承认。她就是一个混蛋!就应该进监狱!不能因为她寻求正义的结果,就不断地伤害其他人。而且这种伤害跟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追根溯源还不是因为她?真的,同情她可以!但不值得一直同情下去。最后说说结尾,我喜欢这个处理方式。凶手是谁真的不重要了。它给了寻求真想的人们一个希望。这部片子不完全压抑,会让观众有深深的思考。冤冤相报何时了啊,自己还是管好自己吧。
@一番亿凡 9分
有幸在颁奖季之前看了这部神作《三块广告牌》很久很久没看过这种电影了 。本以为是一部剧情犯罪片 看完之后居然是一碗很酷的鸡汤。人物塑造之立体,故事叙述之流畅,情感表达之丰富,让我不得不给它打五星,剧本张力太强了。我前期讨厌每一个人,性情乖张的女主,得了癌症要死的警长,性情暴躁的警员,吊儿郎当的广告公司人员,但我最后爱这里面的每一个人,不得不说,剧本太强了。因为愤怒引发的整段故事,又在愤怒中找寻善良,最后与之和解,最后米尔德丽德女士找到那个凶手了吗,我们不知道,开放式结局使得点影意义升华,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一定能找寻每一件事情的真相。演员们恰到好处的表演贡献了年度最佳群戏,每一个人都特点鲜明,配乐也太棒了。生活本是无情,这部电影看似硬朗固执却又饱含无限温情,愤怒将招致更大的愤怒,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有足够的坚定和善良,学会与生活和平相处。
@矿工吃煎饼 10分
影院看果然又发现了小细节,最后迪克森和米尔德雷德打电话时说抱歉他不是凶手的时候哭了,原来他是多么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也会因为威洛比对他的鼓励,变成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过不去的坎,或者说就是老天给了你一个很丧的生活,希望我们过的很难的时候都能遇到那个能够融化我们的人。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爱的,嗯。
@最好的肥羊 9分
主线故事外涉及了很多内容,而且从一直找女主麻烦的警察身上都能窥到一二。讲到他曾经打过黑人嫌疑犯在警局里,而且在他停在第二块广告牌时,黑人对他车吐口水和之间的对话都可以看出。是种族歧视。讲到他在警校很多年,还留级,还为了留下努力学习英语,可以看出他是墨西哥移民身份。讲到同性恋话题,警察和广告公司老板的对话,警察局长和女主的对话,警察局长留给警察的信中,都有涉及到。而警察本人或许就是同性恋。说到警察局长留给警察的信,局长留下了三封信,还给了挚爱的妻子和女主。女主载儿子回家,经过被烧的广告牌,女主儿子也是连着三声惊呼。说道儿子惊呼的话语,整个电影很多时候满屏脏话乱飞,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女主和儿女对话场景,也是女主女儿唯一一场露脸戏份,脏话齐飞。还有警察局长和夫人单独在一起时的对话。其他的警察和广告公司老板之间的对话,一些生活中场景的对话就更不用说了。影片开头先用舒缓的音乐照了旧广告牌的场景,不断切换。然后女主出现,还有咬指甲下决心的细节,音乐节奏也随即变化加强,紧接着到了广告公司的场景,直接主题。而后情节一路顺畅,可以搞笑的地方很多搞笑,感情戏份张弛有度。人物关系表面粗鲁的背后是互相关心。结尾处的女主给儿子盖被子,警察抚摸母亲的头发。都是对此的表现。而车中女主和警察的对话,就是互相理解以及谅解的完成。也有医院病房中,警察与广告公司老板再次相见,而并没有完全达成的和解,但已经在改变。就像最后女主和警察驾车去找那个另一个州的男人,没有给出后来的结果,杀害女主女儿的凶手最后也没有出现,结果并不是影片要表达的主题,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纠葛和变化。
@LT曹小狼 9分
现实到底有多残酷,这部电影带你一步步放大。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配乐深情脱俗,动人心扉。每一个小段落都是残酷现实的写照,但背后都深藏美好理想的渴望,如此耐人寻味。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声色自然投入,感同身受。电影结局已然不重要,但收到了一股正气。直面人生,有无数悲欢离合,人性险恶。即便荆棘丛生,也要心怀希望,不要忘记对抗!
@小行之悟 10分
一开始冲着奥斯卡大热门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看罢后真的要为这部电影疯狂打call!在灰暗、沉重的基调下透出的母爱、人性的善良很令人动容!影片很现实主义,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剧本赞,演员演绎的更赞!
@Blingbling_小耳钉 7分
当米尔德丽德问广告商雷德:广告牌上不能出现哪些禁忌词汇时,就奠定了整部影片暴戾的基调,接下来各种脏话,暴力贯穿了影片始终。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塑造地十分鲜明立体,他们充满愤恨且矛盾。他们没有人是彻底的坏人,却也都不是完全的善良。他们只是因为各自的际遇而心怀愤恨,又因愤恨招致了更深的愤恨,最终导致了对他人,对自己的一系列伤害。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当正义缺席,我们该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愤,与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颜彩澄澈 10分
这部电影里大部分角色优缺点很明显。女主硬邦邦的强势,很伤人而且烧警局太冲动了,打了电话虽然确定没人但是损害公共了啊;和叛逆女儿最后的对话啊,不过也保护了自己,勇敢的坚持,毕竟前夫家暴,身边的人还因为广告牌对她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动作……当恐同即深柜的人渣警察把广告小哥从二楼摔下去的时候简直生气到不行,这种控制不住脾气的变态居然能当警察?应该收到法律制裁!但是最后他又是女主的希望寄托……说真的警察局长这样走了让人意想不到,赚得我眼泪的没想到是被挂的局长……骚气又可爱的广告小哥在病房里那段太可爱,即使很生气还是递上了橙汁,还细心的插上了吸管~唉,看完很无奈的电影。
@云飞云渡 9分
我是冲着本届奥斯卡热门影片去的。果然影片小镇各人物非常丰满立体,在人性刻画上面也细腻深刻;同时在影片中女主角的演技堪称绝对飙技,在开始的对警察不满的愤怒、以及纵火烧警局、自己广告牌被烧的焦灼扑火等细节非常深刻,如果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我觉得实至名归!
@一只想流浪的猪 8分
善与恶,正与邪,一念之差,一线之隔。失去女儿的母亲为了找到凶手向警察施压,镇上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火烧警察局小矮子帮她作不在场证明;警察局长患有癌症却依然维护她依然想要帮她破案死后还鼓励迪克森成为一名好警察;迪克森警官被困在大火中却依然想着要保住案卷,火灾后被毁容知道是女主放的火却在酒吧里听到跟案件很像的消息时依然挺身而出为了拿到证据被暴打一顿。
@贺斌Rechal 9分
87个大奖横扫颁奖季6得不行,5座“英国奥斯卡”4项金球奖,3段命运因三块广告牌而交织,2个仇深似海的人抱团取暖共同面对1个无解结局。故事围绕一起奸杀案展开,角色张力很强,每个演员的性格在出场前五分钟就以定格,本以为是按照原来套路走,就是在母亲的猥威胁下,每个警察都开始追击凶手,最后以一种抓到凶手做结局。看完之后打呼惊奇,套路接着套路,在影片中每个人的性格带着我们去看这个故事,有暴力,有善良,有勇敢,有坚持。在两个人之间没有绝对的仇恨,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因为爱感化的。
@遥远的蓝色空间 9分
整体叙事流畅,开头的歌剧真美,故事是从一个女孩杯奸杀后母亲为了能让罪恶的逃犯绳之以法而做出的一系列的举措,演员都很厉害,尤其母亲的扮演者,既有坚韧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最后的结尾感觉很有深意,把整个影片的主题做了升华,这个世界需要正义,无论是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
@Miss阿音呦 9分
三块广告牌、剧情超好看超好看超好看!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这个是一部你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猜得到剧情猜不到反转的超好看电影。影片中通过剧情的推动、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考验。片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矛盾:一位不良少女被残忍杀害、一位母亲本该是被人同情却因为自己并不理智的方式寻求真相而遭受排挤、一位好警长的自杀、一位带有种族歧视警察的不作为的放纵与自我救赎。故事的结尾就像在说: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所有的罪恶都会受到惩罚!作为不太喜欢剧透的一位观影者、很喜欢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美式幽默。并感谢小恶魔的出现让我很惊喜!
@LKS长颈鹿饲养员 10分
有些事就是注定没有结果。电影的结局我很喜欢。“要干掉他吗?”“不确定,路上再决定吧。”有些事情,努力过,挣扎过,时间久了,都不知道如何做才好了。母亲的初心始终都没变。只是在抓凶手的路上自己也越走越偏。但也是母亲看似过激的行为,才使得狄克森明白何为一个警察。很喜欢电影的插曲,曲调,歌词,都和电影的故事节奏相辅相成。
@-鸭比比 未评分
电影开篇以母亲斥巨资租用一条无人行经的公路上的三块广告牌设置悬念,让人们对镇上无能懒散的警察局报以深深的怨念,然而警察局长的癌症,他的自责与无奈,马棚里的开枪自杀。只能感叹一句,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要学会看清事实,要学会辨别真伪。影片最为动人的一处便是,母亲看着刷好的广告牌,在草地上回忆时,一只灵巧的小鹿突然出现在镜头前,母亲的五味杂陈,心头涌出一丝心酸…这是一部泪点十足的感情片,这是一部线索环环相扣的影片,这是一部描述人性的弱点的故事片!强推,好评!
@虎克天酱 8分
看完《三块广告牌》,第一感受是:这部片子在奥斯卡一定能取得非凡的成绩。马丁·麦克唐纳一向野心勃勃,拿他远征好莱坞后的《杀手没有假期》与《第七个精神病》两部影片来说,不难看出他对剧本的雕琢一部比一部精彩,而这次所推出的《三块广告牌》则更是绝妙。节奏快到五分钟一个小转折,情节一波三折又环环相扣,开放式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最喜欢的是里面的台词。这里要说一下,这部电影在国外的分级是
R
级,因为脏话在其中呈几何数量地出现。但这种脏话本身所具有的正面冲击力却没有直接地体现在字幕上,而是被国内的翻译消解了大半。所幸的是,在几大主角精湛的演绎和对角色情绪分毫不差的拿捏之下,人物之间的分歧与冲突依旧是针尖麦芒。此外,台词极具生活气息,没有出戏的戏剧腔。无论是海耶斯和警察局里每个人的紧张对峙,还是警察局里同事之间玩笑式的揶揄,都给人以无限的真实感。连前夫19岁的年轻女友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也给了她足够让人捧腹的台词。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警长写的那三封信。三封信,每一封都有千斤之重。第一封道尽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第二封鼓励母亲不放弃希望,第三封则劝告暴戾浪子回头是岸。言语之诚恳真切,每一封都令人动容。更精彩的是对人物的刻画。全片没有一个扁平化的角色,绝非完全的善,又非绝对的恶。很多人不理解偏执到近乎疯狂而牵连无辜的母亲,但在我看来,那的确是一个经历丧女之痛,又在杳无音讯的等待中煎熬了七个月之久的绝望的母亲的样子。她知道在广告牌上写“威洛比警长你到底想怎样”会搅起全镇的怒火,可她别无选择。她像个刺猬一样用最坚硬的外壳去面对一切,但她也会在当警长咳得她满脸是血而慌乱道歉时安抚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会在看到那封信时会心一笑。威洛比警长也非全然意义上的好人,剧本让他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种族观点。当然,他的结局是最好的,影片给了他最高贵的结局。而全然的浪荡子,行事暴躁,不计后果的贾森警官,最后也一改了他往日的行径,陪母亲踏上了寻仇之路。而此前被他扔下楼去的广告商,在病房里偶遇了他之后,想要报复的手最终也只是去替他接了杯橙汁。如果说上半部分的主题是彻底的绝望,那么下半部分则是在绝望的土壤上萌生的希望。愤怒是最黑暗的夜,而宽容是最明亮的光。和《嘉年华》一样,《三块广告牌》全片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真正凶手的镜头。克制的镜头语言下是导演正想要借影片所表达的:到最后,凶手是谁其实并不重要。人们在想要将凶手缉拿归案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善良与温情、反思与转变,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爱,而非恨,才是生命的动力。话说到这,其实也不难发现:影片在下半部分已经有走向鸡汤的嫌疑。但麦克唐纳对自己剧本里的人性之善也无法做到全然相信,所以直到影片的末尾,他也未能给自己和观众一个确切而完满的结局。但这一小点瑕疵无足轻重,对于横扫奥奖来说,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