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趣的一篇长文。
昨晚做梦,梦到在山头起舞,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一觉醒来,抖音还在抖,微信还在威,连Apple store都被红米给逼着更新了。在这2019年的飞速时代,连编舞AI都介入了,如果翻出一个陈年老梗来说,会不会被说old了然后要被out掉?百年老梗来了:
——现代舞和当代舞,到!底!是!啥?
是的,遥想起2002年CCTV全国舞蹈大赛开设了现代舞和当代舞类别,总决赛现场还设立了专门给观众答疑解惑的环节,燃鹅,勤奋好学的电视观众给点评嘉宾及评委抛出的一个炸弹谜题:“现代舞和当代舞长得太像了,如何区别呢?”
专家们的解释让“一头雾水”在电视观众面前“油然而生”,贴上当时人民网一篇关于这“一头雾水”的文章,嘿嘿~~

是的,这个问题似乎太难了……这些年除了看到有不少专业人士讨论这两个词汇的文章外,更有大众唾手可得的百度百科之“说得不对你也没辙”的快餐科普,还有某部网站上的“系统”编辑之公布文章,对现代舞和当代舞有着各色不同版本的“对比释义”,不禁心里……

前些天,偶然翻到2012年发表在美国舞蹈杂志(Dance Magazine)的一篇《现代 vs 当代》(Modern vs. Contemporary)采访文章,里面网罗了美国舞蹈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包括舞者,编舞,总监,等十人,口头的阐述他们心中这两个辞藻看法,语言简洁,相当有趣。

与老伙伴黄磊分享《现代 vs 当代》后,我便告诉他希望刊登他有关于“当代舞与现代舞”的文章,答应之余,还给小鸭来了个“加料”,把这篇采访翻译成了熟肉。
所以,本篇分为“采访译文+黄磊文章”两个部分,尽情享用和拍砖!
现代 vs 当代 / Modern vs. Contemporary
文:Victoria Looseleaf 翻译:黄磊
原文链接:https://www.dancemagazine.com/modern_vs_contemporary-2306900829.html
长久以来在舞者编导和艺术家中间一直有讨论,什么是现代与当代?这是一个有关语义学,还是训练方法,技术或者艺术风格上的问题吗?
全球化进程令动作艺术形成了一个大熔炉,或许在这其中现代与当代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动作不仅融合了不同的杂糅风格,打破了传统,而且挑战了新的定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尚且无法定义的面貌。
FOX的电视综艺节目“舞林争霸”更是把这一锅汤搅得更浑
——在里面,似乎只要你光着脚都会被冠名为当代舞。为了找到更合理的解释,《舞蹈杂志》访问了业内来自爵士,街舞,现代舞等不同领域的10位职业人士,从他们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有趣的问题。
Glenn Edgerton(芝加哥Hubbard街舞团艺术总监)
“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限。我认为他们都是古典芭蕾的外延。虽然‘当代’这个术语已经有了自己的内涵,但我认为它只是有着更多形态的古典主义,反之‘现代’则显得更为理性和质朴”。
“通过如何使用身体使用重力,通常会定义一个作品。如果一个古典作品是平稳的在足尖上完成的,那么当他在足尖上倾斜重心或者失去平衡的那一瞬间,可能就会被认为是当代古典。这种思考方式,有时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对动作风格的描述”
Janet Eilber (纽约玛莎格莱姆舞团艺术总监)
“这些术语其实并没有确定的板上钉钉的定义方式。随着不同的使用,它们也不断产生不同的变体。玛莎格莱姆当代舞蹈学校虽然已经被称之为‘当代’,而不是现代舞蹈,但是当我们跳舞的时候,现代舞仍然是过去的现代舞,那是我们所做的。”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解读的视角,你可以在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的动作之间做出比较。玛莎格莱姆是一位舞蹈风格上的现代主义者,但你可以把她那种剥裂的,充满几何形态力量的方式与当代艺术联系起来。每一代艺术家都在扬弃上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意味着这些名称意义也在发生的改变——这已经是一个后现代舞时代了吗?而我最近听说的一个标签是:后后现代舞正在宣告着它们的独立存在。关于玛莎葛兰姆的遗存与作品,我们更愿意称之它为古典现代舞。”
Benoit-Swan Pouffer(纽约Cedar Lake当代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对我而言,‘当代’就是当下发生的,就是现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的团体用‘当代’命名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很多剧目都是在这个团里新创作的。因为我来自欧洲,所以当我听到‘现代’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认为它是一种来自美国林蒙,玛莎等舞者的主流的训练技术,他们塑造出很多当下舞者的基本形态。”
“当你提到当代芭蕾,也许对其他人来说这是一种风格,但是我会在意芭蕾这个词,同时也会在想,舞者会在技术和美学方面运用到哪些芭蕾的技巧,虽然他并非一定要穿软底鞋或者足尖鞋。”
Jean Freebury(纽约默斯坎宁汉舞团前舞者、剧目重建者)
“我认为坎宁汉是后现代舞的先驱,因为他走出了现代舞,走出了玛莎格莱姆时期。他的技术的确也用了很多芭蕾,但我认为现代舞是一个特定时期为了区别于古典芭蕾舞而用的较陈旧的称谓,因为他们拒绝被归类到那些舞蹈里。而当代则更多的被用来称呼那些当下发生的事情,它有着更多的整合包容的方面,所以它更像一种混合的事物——包含着芭蕾与现代舞。而不同代际的舞者也有不同的风格。”
Brenda Way (旧金山ODC舞蹈团建团艺术总监)
“现代舞通常会将自己和剧场性的表达联系起来,但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带有表现性的词汇。它保持着和古典芭蕾审美格格不入的美学立场,并且坚持着一种基于抽象性而获得参照解读的审美方式。这种方式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的变量(不再像古典芭蕾那样的具象),很多的编导基于这种变量创造了大量的作品,但是很多的作品还是受限于类似小说或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那样的文本限制。”
“当代舞则宣称了一种更为多元的美学,并且与不同领域的语言/文化方式的合理性达成了理性共鸣——那些真实的人,真实的动作。他是一个更宽泛包容性更强的术语,似乎可以容纳所有的事物——无论是概念性的探索,或者是环境舞蹈的异军突起,或者是一些竞技狂热爱好者的炫技展示。”
Alex Ketley(旧金山The Foundry舞团编导及联合创建者)
“我的作品就是当代舞,他们传译着当今的文化。艺术好像在环形发展着,从玛莎格莱姆,坎宁汉,保罗泰勒,到威廉福赛,皮娜鲍许,都在不同时期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为其他人带来新的方向。对于如何把电视上那些酷炫的技术形式应用到合理的舞蹈艺术作品中,我们其实才刚刚起步。”
Patrick Corbin(纽约Corbin舞蹈团艺术总监)
“对我而言,现代舞可以是从丹尼斯肖恩舞蹈学校里孕育出来的所有东西。当代性的动作可能来自于任何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或者建筑,取决于你在既定时期里如何解读,处理,发展动作。但通常这种标签都是已经在风格和技术确立了之后的马后炮。没有什么所谓的当代舞(技术)学校,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发展确立了某种让你敢于在一代又一代舞者面前说“这就是当代舞”的技术的领导者。
Ray Leeper(NUVO舞蹈大会总监,“舞林争霸”舞蹈编导)
“当代就是任何当下的事物。它基于技术,但却有更多的风格,因为它融合了好几种不同的技术,包括芭蕾,爵士和现代舞。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被严格的定义成一个当代爵士编舞。我只是被概念或音乐激发灵感,然后希望通过动作来实现它们。如果人们真的想很清楚的知道一个作品里‘当代’的来源,我们可能不会这么轻易的就给一个作品贴上‘当代’的标签,特别是当它可能被认为是当代爵士或者当代芭蕾的时候。”
Jennifer Archibald(纽约Arch舞蹈团建团艺术总监)
“当代舞是所有现代舞和后现代发展出来的方法的集合。它也是一个我们从原来个人喜好的技术不断蜕变升级的过程。就像当初现代舞反对芭蕾既有的技术,而当代舞又反对古典现代舞的技术一样。”
“当代舞并不是一种技术技巧,它是一种关联到深层理念,与对不同的自然能量和情感探索的流派。然而,在如此强调身体性的今天,当代舞蹈的精神性追求,正伴随着那些沉浸在五花八门的方法里的新生代舞者们,逐渐遗失了。”
Mia Michaels(“舞林争霸”舞蹈编导,多栖明星)
我得为这个词出现在“舞林争霸”节目里说两句。节目最开始的时候,Nigel从那些节目充满了感情与诗意,我说这不叫诗意,这叫当代。可能从那一刻起,我们制造了一个怪物——“当代”是一个很讨巧的解释:对于任何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定义的作品,就称之它为当代舞好了。我感觉这些舞蹈融合了所有的形式,而任何流派的独特性都始于杂糅。这好像是一种趋势,我期待看到这种改变。我希望能在流行文化领域里面看到更多一些像Fosse, Robbins, Graham那样的人,有更多想象力和新的声音出现。
“现代舞”与“当代舞”之我见
文:黄磊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现代舞系主任
广西谷舞点典舞蹈中心联合艺术总监
以下所说的话,不是论文,不是报告,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麻烦,因为单从英文的翻译过来,现代、当代,在文学美术领域的界定就非常复杂,更何况,中国还多了一个“近代”。所以尽量简化来看,仅就舞蹈的范畴里来看,可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角度去理解——
从时间维度上说——纵向的比较
因为这些概念都不是我们特有的,在西方社会和我们国家划分的也不太一样,一般的说,国外是以时间先后来划分,六七十年代后,一些后起的艺术家为了和20世纪30年代早期现代舞前辈区分开,不愿重复前辈的动作风格和艺术理念,就称自己为“当代”contemporary。在这样的称谓下,“现代”modern反而显得过时了。
另一方面,一些欧洲的舞蹈家,为了和美国的现代舞区分开,从而保有自己的艺术立场,也愿意把自己称之为“当代”。这中间当然还出现了“后现代舞”post modern的概念,这一概念在美国用的比较多,欧洲用的相对少一点。在时间上,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比如说,他们更愿意称玛莎·格雷姆Martha Graham为modern dance,因为那个时代的痕迹太重。而现代人跳舞的方式实在千变万化,各个体系之间,舞蹈与体术、街舞、武术之间交融互相学习开发的程度越来越开放而丰富(releasing technique,flying low等等),不再拘泥于那时的体系为唯一。这时,人们更愿意称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引领着舞蹈前沿的舞蹈叫做contemporary dance。
而在我们国家,“现代舞”是80年代才开始引入,到80年代末期才有了本土的第一批学习过现代舞的舞者。那时,“现代”二字无疑是最时尚、亮眼、充满未来感的代名词。但本质而言,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西方社会的“现代舞”的反叛时期,甚至现代艺术都没有与西方同步。我们接受的是别人已经成型的东西,在还90年代对现代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消化清楚的时候,紧接着经济迅速升温,后现代文化又涌入进来,对于思维能力迟缓又受到传统和意识形态钳制深重的的舞蹈界而言,根本就没有能力定位现当代的区别。现代化的剧场技术和动作技术可以轻易复制过来,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导向,缺乏深厚的思辨、与实验的积累,舞蹈语汇因为盲目追求获奖商演等功利追求,变得混乱不堪。
所以,在一个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现代艺术洗礼的环境里,还是不要轻言这种称谓的划分。当然,我的意思是,你也大可不必去迷信媒体里出现的所谓专家点评,这里面实在涉及到的历史的、社会的、甚至人为的因素太多。
不过爱琢磨问题的人一般都很想搞清楚这其中的差别,如果一定要追问出某种确定答案,我斗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是:
对于国外观众而言,现代舞是当代舞的前身,它更强调对传统的反思,到了后现代舞时期,这种反思和激烈的表达显得相对平淡一些,取而代之的是对动作风格的多元探索,而当代舞则更加注重舞台的整体表现,动作语汇也和与不同舞种的融合显得更为彻底。
欧洲的辛迪·拉比,阿库·汉姆,通过和不同的身体艺术家(注意,不只是舞者、编舞)合作,发展出从文化背景到动作语汇都杂糅得非常彻底的当代作品。世界舞坛神话级别的荷兰舞蹈剧场NDT的很多作品,非常的“当代”,但是身体语汇已经变得非常杂糅,基本不可能用某种风格去界分了。
简单的比喻来说——现代舞像70后刻意强调某种反叛;后现代舞像80后自得其乐唯我独尊;而当代舞像90后,只要能为我所用,四处拿来,根本不必在乎材料的属性和来源,从技术和审美气质上则更为全球化了。
从空间维度上看——横向的比较
但是在国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是满有“中国特色”的。一般舞蹈圈的权威人士都不太愿意在公众舞台上轻言“现代舞”,在几次全国的舞蹈大赛里,现代舞项目总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过于自我的表达又令强调主旋律的比赛导向尴尬不已,最后只好干脆取消了。但是对传统舞蹈创作而言,动作技术的变革和表演形式的突破又从现代舞里面获得了很多营养,最后,这些吸取了现代舞表演和技术方式而在立意和意识上又停留在传统审美趣味的舞蹈,就很顺理成章的被权威们解读为“当代舞”了。
所以,你看到的舞蹈比赛评委,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只能自圆其说,反应当代生活当代人物的作品。而这类作品,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部队军旅题材为主,因为这样的作品在主题上更容易接近专家们定位的“当代”。久而久之,部队那些整齐划一的舞蹈就被认为是“当代”舞;或者所谓反应“当代社会”的就是当代舞蹈,之前有个舞蹈叫做《当代节奏》,名字非常直白的强调“当代”,但审美态度上仍然很传统。
这么解释,你也许可以明白,在国内普遍的环境里所说的“当代舞”,其实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了的一种特殊舞蹈现象。更多的是在表演形式上借鉴了现代舞的壳,而在对人性的思辨和人的生存价值、包括对剧场表演程式的反思等深度的思考上,远远没有达到西方舞蹈所追求的目标。比如,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内的演出演出,都有演员从观众席中出现的表演,这个就是典型的借鉴了西方早期剧场表演观念对“第四堵墙”空间概念的打破,但是在我们的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和一开始的思辨性,却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很明显,如果要想试图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特定的前提。简单说,如果想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语境context”。这个非常重要,没有确切的语境,问题就会变得混淆不堪,得不到有效的答案。所以,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想知道
现代舞与当代舞——“在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区别”还是“在欧美文化语境里的区别”?
有了这个前提,才好做分析。
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很复杂,不知道这样笼统的讲你清楚了没有,有时间再慢慢解释,现在只能这样简单最后说一点。如果有兴趣,日后可以详细交流!
2009.11.4 成文
2017.11.18 修改
2019年2月13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