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亲爱的》剧照。 (图/翻摄自微博)
记者郑思楠/综合报导
「有时,只一瞬间没回头,生命中的最重要就消失不见.....。」这是电影《亲爱的》中的经典台词,也是很多拐卖儿童案件的真实写照。 」拐卖儿童这四个字在大陆一直是常见却极为敏感的「关键词」,也很难有正式的官方统计数据可以参考,仅能透过大型公益网站上的数据一窥端倪。
拐卖儿童犯罪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焦点,也是大陆司法机关打击重点。这一议题近年常引起全民舆论风暴,得益于大萤幕上多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打拐」题材,让一般人感受到「人贩子」给受害家庭造成的绝望和伤痛。
迄今为止很难从官方管道搜索出被拐儿童的权威数据,大陆国内最大的寻亲类公益网站「宝贝回家」,是目前少数可供外界参考的数据来源。该网站2021年12月16日的数据显示,有23138个家庭正在寻找丢失的孩子、10578个被拐的孩子正在寻找亲生父母。
▲拐卖儿童犯罪在大陆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焦点。 (图/翻摄自南方周末)
「失踪孩子的特征烙印在父母亲心中」
宝贝回家网站因与大陆公安部合作,被外界视为「大陆失踪儿童的晴雨表」。截至2021年12月16日,宝贝回家网站上23138条「家寻宝贝」的数据中,丢失男孩的家庭为15159个,丢失女孩的家庭则是7818个。
「失踪当天,爸爸带着孩子去保定买东西,在保定市一路口处,爸爸到距离路口500米的地方买烟,孩子独自站在路口,等爸爸买完烟回来,孩子就失踪了。」
「失踪当天晚上八九点左右孩子在家睡觉时被人偷走的。」
「大耳朵,瘦长脸,小嘴,嘴型地包天(也就是托盘嘴),于2006年4月24日在家门口玩耍时被人拐走。」
这样一条接着一条的「寻孩启示」,是宝贝回家网站上父母们在寻找孩子时心痛的陈述。
期待孩子们回家的家庭在网站上注册后,会在寻亲特征栏填上宝贝离家时的特征,身上的「胎记」、「皮肤」的颜色、小小的「圆脸」、宝贝的「眼睛」、「双眼皮」、「耳朵」......。宝贝回家网站上记录着3万多条寻亲消息,目前为止,实现家人团聚的只有4189个家庭。
▲儿童失踪1990年达到峰值共3431人。 (表/记者郑思楠制,下同)
80-90年代儿童失踪最严重
据《网易数读》整理该网站的数据显示,大陆儿童失踪最严重的时期是80年代和90年代,每年失踪人数介于1000至3000多人,1990年达到峰值共3431人,即平均每日有9个儿童失踪。
高达43%的被拐儿童没有离开原本的地级市,16%的被拐儿童仍在省内。即使有41%的被拐儿童被送出省,但大部分人贩子只送往周围邻省,因为路途愈长,暴露的风险就愈高。
▲大陆国内最大的寻亲类公益网站「宝贝回家」。 (图/翻摄自宝贝回家官网)
据《澎湃新闻》整理该网站的数据显示,孩子们最容易在医院、火车站、市场、国小、汽车站等场所被遗弃或丢失。 4至7岁是未成年人最容易失踪的年龄段,男孩在1至12岁失踪数均多于女性,其中,4至7岁的男孩最容易失踪,13至18岁则是青春期女性失踪数略多于男性。
遗弃送养最多出现在孩子刚出生时,其次是1至3岁的幼儿时期。在男女性别上,女性在各年龄段被遗弃送养均多于男性,尤其是婴儿期,女性被遗弃送养的人数达到男性的2.6倍。从1949年到2017年被遗弃送养孩子的总数,女童一直占据绝大多数。
男女被遗弃送养的数目均在1960年和1990年前后出现高峰。从历史痕迹来看,大陆在1959到1961年经历了3年的自然灾害,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而1979年后,儿童被遗弃送养的数目突然大幅提升,并于1990年达到顶峰。在这个时期,大陆经历了计划生育工作(一胎化)从提案到写入宪法,再到严格执行的过程。
值得宽慰的是,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儿童拐卖高峰现象,终于在90年代随着有关拐卖儿童犯罪的刑事立法细化(拐卖儿童最高可判死刑)、公安部开始组织「打拐」专项行动等而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