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产光学的进步速度令我十分惊讶,不仅手动镜头精品迭出,自动对焦镜头的突破也很多。其中唯卓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篇体验文章的主角 AF 13mm F1.4 STM ASPH ED IF(以下简称AF 13mm F1.4)就来自这家深圳企业。

事实上,我拿到这支镜头有一个多月了,从建筑到马术,从人物到静物,这次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拍摄和感受它的性能。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这支镜头与以往唯卓仕的所有镜头都不同。”
为何这样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3mm + F1.4 = 大&沉 ?
唯卓仕 AF 13mm F1.4 是一支 APS-C 画幅的自动对焦镜头,其等效焦距 ×1.5 后大约为 20mm。这比市面上已有的日系 16mm / 18mm F1.4 镜头的视角要更广,已经可以纳入超广角镜头的范畴了。
第一次听到这个规格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徕卡著名的 21mm F1.4 和适马著名的 20mm F1.4 Art。前者在徕卡 M 系列镜头中属于比较大的,后者则在单反镜头中算比较大的(而且是固定遮光罩)。

但是因为唯卓仕此次选择的是 APS-C 画幅,且是微单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后镜组贴近 CMOS 传感器的光学设计自由度(想想佳能新出的超迷你的 RF16mm f/2.8 STM 和索尼小巧的 FE 14mm F1.8 GM),唯卓仕的 AF 13mm F1.4 一点也不大,重量控制也很理想。
带遮光罩的上机(X-T4)效果
将它拿在手中,或是与富士 X-T4 这样的类单反造型微单搭配,你会有一种重量和体积都刚刚好的平衡感。它的滤镜口径只有 67mm ,相对焦距和光圈而言都不夸张。

2、做工与质感
以往在谈到国产镜头时,我们很难,或者说很不愿意提做工和质感 —— 因为真的差距挺明显的(即使是手动镜头)。最近一次让我感觉不错的,还是中一光学的 M 50mm F0.95 。其他经手测试的 MF 和 AF 头都有各自各样的不足,就连唯卓仕自家的产品也是如此。
但这次在 AF 13mm F1.4 上,我明显感到了做工与质感的提升。
质感与颜值已成为未来镜头的重要考量依据
其实在过去,唯卓仕镜头的做工就算是比较不错的,拥有符合现代镜头特点的黑色金属镜身,转动起来比较顺滑的对焦环。但是光圈环的段落感一直是个短板,好在这次终于加入了有级光圈,并且转动时的段落感和声音都很不错。
镜头图拍摄花絮~
使用富士X-T4和红色版唯卓仕AF 56mm F1.4 XF拍摄
镜头卡口采用了金属材质
虽然没拍到,但也具备USB-C固件升级接口。
我也把镜头交给徕卡 M 相机的用户,让他们说说光圈环的手感,得到的反馈是“不错”和“比预想的要好”。
当然,客观地说,唯卓仕的镜身整体质感和光圈环手感与适马“I”系列镜头还有差距。自然,要和业界标杆徕卡的 M 镜头相比也为时尚早。
但如果考虑到其不到 3000 元的售价,和国产镜头在技术、工艺方面的限制,它的手感和相比前代产品的进步幅度,已经让我感到惊喜了。
3、画质怎么样?
我用这支镜头拍了不少片子,不过我也要承认,因为我没有严谨镜头测试的设备和工作时,所以所有用来测试的片子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偏差,我只能说已尽力而为了吧。
首先,如果你想看看唯卓仕 AF 20mm F1.4 的锐度表现,特别是边缘的效果,我可以给你一组从 F1.4 到 F16 的城市景观图:
拍摄场景 1
中心放大效果
F1.4 时就很好,F2.8之后还能进一步提升,
F8之后开始下降。
拍摄场景 2
(顺便可以看出畸变很轻微)
边角成像对比
F1.4 有暗角,解像力稍弱。
F2.0 之后就已经相当不错。
就画面锐度而言,我觉得假如以拍摄建筑和风景题材为例,综合考量锐度和景深,那么 F5.6-F8 之间画面中心和边缘的效果最为均衡。
当然假如是弱光环境,那么F2.8,甚至F1.4光圈下的锐度也处于完全可用的状态(其实我觉得这说法比较保守,对我这样很少拍风景和建筑的人来说,大光圈画质已经算很优秀了~)。
此外,能看出 F1.4 下的画面边缘要略暗,但总的来说这支镜头确实虽略有暗角,但在我的可接受范围之内,算不上严重。
它在近摄逆光时的紫边表现如下:
紫边测试原图
局部放大
(拍摄时因为有风,叶子距离有所变化)
事实上,这段时间我基本没拍出过紫边,即使是以往最容易出现紫边的逆光建筑:

原片右上角局部放大效果
光圈:F8;机身:X-T4
大光圈和小光圈的逆光眩光/鬼影表现如下:
F1.4 直接怼太阳
在 F1.4 下,如果画面中出现太阳这样的极强光源(应该没有比太阳更强的了吧),那么会出现一些眩光,但范围并不算很大(和某些手动镜头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除此之外的多数场景里,我都没发现眩光问题。
F11 下的怼太阳
至于鬼影,对一支超广角镜头来说,其实我认为适当的鬼影可以作为一种镜头感的点缀。正如上面 F11 光圈下拍摄的卡丁车那样。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可能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鬼影,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看星芒,比较作为可能用于城市夜景拍摄的超广角大光圈镜头,这一点不得不看:
F6.4 光圈拍摄
以我的拍摄体验来看,唯卓仕 AF 13mm F1.4 在 F5.6 后的星芒就比较明显了,这与锐度测试中的F5.6-F8区间吻合。因此,假如你要在傍晚时分拍摄城市景观,那么使用这一光圈范围能获得漂亮的星芒效果。
以上几个测试,主要针对这支镜头的超广角属性,接下来看看它的另一个身份 —— 大光圈,以及针对一支大光圈镜头的测试项目。
首先是 F1.4/F2/F2.8 这三挡常用光圈下的虚化光斑表现:
第一行是整体画面,第二行的局部放大。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支镜头的光斑带有一定的洋葱圈现象,应该与其非球面镜片的使用有关。毕竟,为了保证超广角镜头从中心到边缘的好锐度,非球是必不可少的。而以目前国内镜片的加工精度,以及这支镜头整体的成本考虑,也不可能用上索尼 XA 那种级别的非球面镜片。所以洋葱圈嘛,嗯,还好啦~
关于焦外光斑,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是一支超广角镜头,画面边缘的像差又是重点校正对象,因此焦外光斑在画面边缘也会有变形。相对于中心规整的正圆形而言,边缘的光斑会有一种拉伸感。

作为一支有可能被人拿来拍星空的超广角大光圈镜头,它的周边点光源还原(彗形象差)表现如下:
(注意条件所限,并非无限远对焦,所以这部分不算完善,仅作一个参考吧。)

右上角局部放大:

在 F1.4 和 F2.0 下,画面角落的点光源会出现变形,也就是彗形象差现象。但不算很严重,还是那句话,比这支镜头贵许多倍的镜头也有不少出现类似情况的。当然,还是要说测试条件所限,理论上应该是去拍无限远处的点光源才对,所以这里的测试效果仅做参考。如果未来有机会带它去实际拍摄星空,我应该会再发出来给大家看。
好了,总结下略显枯燥的分项实拍测试(比起后面的图片这些确实很无聊),我觉得唯卓仕在 AF 13mm F1.4 上实现了一次品质的飞跃。比以往产品的锐度表现更好,紫边更少(几乎没有),且畸变轻微。而大光圈虚化效果对于一支超广角镜头而言,我觉得也达到了很好的水准。
说它是目前(现在是2021年,大家都经历了两年的疫情)国产自动对焦镜头的巅峰水准,我想应该不算过分。
当然,对于上述测试,你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我也相信每一个人的需求不同,有些环节的表现在一部分人眼中是合格的,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可能就是不合格。
关键,还在于看你想用这支镜头去拍什么。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 13mm F1.4 这个规格的时候,脑海中产生的疑问。

拍建筑和风光是这支镜头唯一的用途吗?
因为富士也好,适马也好,索尼也好,市面上任何一个厂商都还没有类似的 APS-C 画幅镜头。我确实看过与之接近的徕卡 21mm F1.4 拍摄的弱光环境肖像,也看过星野爱好者用适马 20mm F1.4 拍摄的星空。
但,这是否意味着上述题材,就是这支唯卓仕 13mm F1.4(等效约 20mm F1.4 )适合拍摄的题材呢?作为一个媒体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不想让自己被任何条条框框限制。
所以接下来你会看到一些我用这支镜头拍摄的作品,有些是熟悉的,有些连我自己也是首次尝试。
4、还能拍什么?
正如前面所说,这支镜头独特的规格,包含了超广角和大光圈两个要素,因此我也尝试将其用在适合大光圈镜头的人像题材和弱光题材上。
于是,我获得了下面这些照片:
人像
环境、氛围与变形

与常规用于人像拍摄的 50mm-135mm 的镜头视角不同,等效约 20mm 的唯卓仕 AF 13mm F1.4 视角明显更广,这能让它将人物背后更多的环境拍摄进来。而如果环境是规律的建筑,那么这种汇聚感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向人物面部。
同时,F1.4 光圈赋予画面一定程度的背景虚化,让这种宽视角画面同样具备剥离人物的氛围感和故事感。

由于镜头的边缘成像非常好,所以我还可以放心的将人物的头部安排于画面边缘,而不必担心锐度不足。

并且由于镜头具备自动对焦,并支持 X-T4 的眼部识别对焦,所以拍摄时相当顺手,效率很高。
这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仅有 0.22m ,所以这支镜头还可以贴近人物进行特写拍摄,结合大光圈获得少见的超广角浅景深效果。

利用这一点,可以让人物做出更多的肢体语言,来打破画面的沉闷感:

当然,如果重复发挥 13mm 的超广角透视感,也能让人物身体、服饰的线条得到强化,形成一种建筑结构感:

而这正是广角人像的特色,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当然,在多数情况下,我在用它拍摄时不会想这么多,而是去尽量贴近被摄的人物。

不过,相对于拍摄专业模特,在拍摄活泼好动的(俺家)小娃时,也暴露出这支镜头的一个弱点 —— AF-C 的稳定性还不算很高,特别是当娃距离镜头很近的时候(近距离不规则移动物体应该算是所有镜头对焦的难点)。
有一种可能是,这或许也与富士机身的对焦算法有关。当然,由于目前我还没拿到这支镜头的索尼 E 卡口版本,所以还不好下定论到底是镜头问题还是机身问题。
弱光
挑战自然光的极限
一开始我曾说过,之前看过一些摄影师用徕卡 21mm F1.4 镜头拍摄的人文题材弱光照片,对此我最近也有所尝试 —— 在天黑后的马房里,仅靠现场灯光来拍摄照顾马匹的骑师、

冬季来临,骑师会给马儿穿上御寒的衣服,就像升旗手展开旗帜一样。用 13mm 的视角收入整个画面,再利用 F1.4 的大光圈提升快门速度以定格人物、马和狗狗的细节。
这是只有超广角大光圈镜头才能做到的。
类似的场景,在我拍摄院子里的野猫时也有同样感受,因为只有光圈够大、视角够广且对焦距离够近,才能获得这样猫爪仿佛可以伸出画面的临场感:
F1.4,1/500秒,ISO6400
当然,当猫猫不动时的弱光拍摄就更不在话下啦:
F1.4,1/40秒,ISO6400
近摄
特别的透视感
0.22m 的最近对焦距离是比 13mm F1.4 这种亮眼规格更隐晦,却能在实际拍摄时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与众不同的画面表现形式。
因为这样的近距离拍摄能力,配合大光圈和超广角,能带来极为与众不同的近摄画面:

正因为超广角的透视效果,会让靠近镜头的物体显得更大(近大远小),这样即使这支镜头的虚化强度不如 50mm F1.2 之类的镜头,也同样能让画面中的主体格外突出 —— 因为除了虚实对比,远近距离造成的大小对比同样十分明显。

同时,较劲的对焦距离和超广焦距,可以让我在拍摄植物时,获得不同的取景机位和视角。

这能带来一种宛如昆虫的视角,与常规的微距镜头拍摄照片截然不同。

正是由于其很近的对焦距离和 F1.4 大光圈,才能让其同样适合细小物体的拍摄,画面比中长焦微距镜头多了一些冲击力。
唯卓仕 AF 13mm F1.4 XF 拍摄
唯卓仕 AF 56mm F1.4 XF 拍摄
从上面两张照片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唯卓仕 AF 13mm F1.4 的虚化程度不如中长焦大光圈镜头,但背景容纳了更多的环境,这样的效果也很有特点。
顺便一提,这种超广角镜头抵近拍摄的方法,在生态摄影中会被经常用到,因为可以描述更多环境信息。
5、谁需要它 / 挂机还是特定用途?
到这里,我想与你分享的关于唯卓仕 AF 13mm F1.4 的内容就接近尾声了。
最后我想聊的是一个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究竟什么人群需要这支镜头?”
这个问题之所以很难回答,是因为从上面的测试和实拍中,你已经能看到它对于多种题材的拍摄都可以胜任。而我还没有拍到的,诸如极限运动、星空题材和 Vlog 视频,同样在这支镜头的适用范围之内。

出来玩时,这支镜头甚至还可以用来拍小物件和纪念照。
那么,到底谁需要它呢?
以我的理解,这支镜头适合那些追求与过去不同的画面效果的用户,或是有自己明确的拍摄要求,需要兼顾超广角和大光圈的用户。
没错,这样说还是有点复杂。其实换一个思路,你不妨像我一样,尝试将这支镜头当做一个挂机头来拍拍看,因为这样的焦距和光圈并不多见,它能带给你的画面效果和震撼力,恐怕是你以往所用镜头无法提供的。

这支镜头还真的啥都能拍(当然除了远处的动物啦~)
尾声
—— 对国产镜头的期待
前不久我刚刚写完了 2021 年年度器材的盘点总结(不在个人平台),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疫情导致的缺货、断货与涨价,对于国产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遇。
因为中国的疫情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控制得相当好的,那么以此为契机,大幅加快产品的研发和迭代,扩大本土市场销量和影响力,积累品牌用户和文化,应该能缩短不少与国外先进光学企业的差距。
从这个角度来说,唯卓仕这支 AF 13mm F1.4 带给了我巨大的希望和期待,让我觉得国产自动镜头可以不只是打性价比,还可以在规格上有所突破,并在性能上毫不妥协。
对了,说到对这支镜头的最终评价,我想可以从一件小事来看出来 —— 我为 AF 13mm F1.4 配的 UV 镜是 B+W 的,这是我第一次为国产镜头配 B+W 滤镜,因为我觉得它值得。

它,值得。

扫码 ╳ 关注我们
微信号| VILTROX1
扫码 ╳ 关注我们
微信号| VILTROX1
新浪微博|@VILTROX唯卓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