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以下内容和观点仅限本文范围内理解,与任何未提及之人、事、物无关。禁止延展关联,禁止对号入座,禁止捆绑利用,禁止盗换概念。
本期游记的主角是:糍粑。

说实话,糍粑这个东西我这个北方人以前从没见过。
第一次吃它,是去南方串亲戚,看着一帮老爷们儿拿着个“锤子”跟院子邦邦邦地里砸一“盆”煮熟的糯米,把我给惊呆了。我这时才知道,原来南方人不仅主食吃白米,就连“面团”也是米做的,怪不得人家的女孩子水灵灵,生完了孩子身材也不走大形,你就说这水土和食物对基因的影响有多大吧。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俺老家那个屯儿哩地上种小麦,饭桌上多面食,人呢就一个个长得宽宽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因为从小就是个壮子,所以无论走到哪,咱这邦邦的形象从来就没辜负过全国人民对“北方人”的印象 [捂脸] ——大米饭其实也吃,但只能算是一种“调剂”。
后来旅行走遍全国,见过很多家乡以外的人,就观察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面粉倒是未必能把人吃成个五大三粗,但是吃米粉长大的姑娘真的个个水灵灵。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此外我还观察到,以糍粑为传统美食的省份可真不少,其中又以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最为流行。越是壁立千仞的腹地,粑粑的样子越“纯正”,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诸如安徽几个擦着“山边边”的城市,糍粑的外形已经自成一体;像福建那种历史上富得流油的省份,糍粑的口感是入口即化的细腻,各种镶金挂红的花样,各种看着就吃不起……
福建的红团粑粑。图片源自:中国新闻网
福建的红团粑粑。图片源自:中国新闻网
言归正传:我买的这种高粱粑粑,是湖南张家界的特产。
我把它炒了炒,愣是给整出了以假乱真的腊肉模样,其实它压根就是糯米做的。[捂脸]。

在湖南,糍粑主要流行于湘西地区。
我在之前的游记中分享过,湖南的湘西和“湘东”是“两回事儿”,物产不同,美味也各异。湖南东部的美食带着点儿成都小吃的味道,而湘西的美味及其做法却和云贵高原相近。
所以这个高粱粑粑,称呼它是贵州特产、广西特产、四川特产,甚至湖北特产,其实也能沾上边儿,也说得过去。同时,糍粑还有一个名字叫麻糍,是颇具特色的客家美食。

归根结底,糍粑这种食物是依赖于一地的风土环境而生。我们就拿张家界为例:
这个城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北,面积全省倒数的小,地理位置还不咋好,以至好多年都委委屈屈地做着平平无奇的小透明。直到上个世纪末页,张家界的机会来了——
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张家界诞生后,湖南当地下定决心全力发展旅游业,遂弃“大庸”而改今日之名。
图片来源:张家界官网又过了10年,电影《阿凡达》前来取景,从此,张家界的多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逐渐享誉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内旅行者涌向当地的5A景区,全世界的“空中飞人”也开始纷纷穿上飞鼠装跑到这里来钻那个天门洞……作为翼装飞行的“胜地”、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张家界的风光是真的美,但过去这里也是真的穷:
图片来源:张家界官网张家界所在的武陵山,曾是中国著名的贫困山区,还是“连片贫困”的那种。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千百年来说着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语言,顽强地和自然界做着抗争,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殚精竭虑。我想,糍粑这种食物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明出来的。

网络上流行着各种2000年前的糍粑诞生之传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与当地所出历史人物有关。传说嘛,传一传就好,我不太信。个人觉得,糍粑很有可能是大山里的普通劳动人民一传十十传百的智慧——对于旧时的山区居民来说,打糍粑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说明今年的粮食不仅够吃,还格外宽裕——既然是个丰泰之年,咱就“铺张”一把、庆祝一番吧。随即,人们将糯米“杵如泥,压成团,如满月”,取团圆、圆满之意,做些个不同平常的吃食,还要给祠堂上个供……如此,每一锤捣下去的都是内心的寄托,是祈福,还有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景。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有一个湘西的朋友说,他的爷爷辈儿很不喜欢年轻人浪费粮食,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尽管如今已经衣食无忧。爷爷还说,过去糍粑只有在节日才吃得到,如同“北方的饺子过年吃”的习俗,市面上是买不到的,主要是不允许流通,可以做礼品,但不会是商品。于是每逢腊月,全村人聚在一起打糍粑、分糍粑,是最欢快幸福的事情。糍粑的制作过程: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将大量的糯米浸泡一整夜之后,整桶抬到院子里,全家齐上手。先是搓米,带着水使劲搓,这样可以使泡好的糯米更加洁白。接着上壮劳力——将糯米一勺一勺地舀出,用细箩滤干水之后,笼屉铺上笼布,上锅蒸熟。蒸熟的糯米冒着呼呼的热气,尝一口,甜丝丝。而那一边,男人们已经拿着大“棒槌”在几百斤重的石臼里打起米来了。
这是个力气活,直到把糯米打到通体雪白、没了“米样子”为止,女人做不来,就连男人也要轮换着做。如今它们成了古老的传统,代代传承。在湖南乡下过年,能收获很多乐趣。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排行榜,说是“湖南盛产美女的城市”前三名都在湘西,包括张家界。还听说过一件事情,也很有趣:在湘西,以及湖南的很多地方,下厨做饭是男人的活计。
记得上次长沙旅行认识个女生,她就有提到,嫁到湖南会很幸福,“啥活都不用干”,因为“家里的男子个个都是厨艺大师”。于是人们就会发现,在湖南乡下的很多大家庭中,掌勺的厨师往往都是父亲、哥哥,包括老公,女人呢就负责水灵灵就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误以为湖南女人不会做饭。见过打糍粑的场面才知道,湖南女人也当然要劳作,只不过,她们做的是些个细致的、轻便的活儿,比如:比赛看谁“搓”出来的粑粑更润,更滑,更美。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
影像来源:B站UP主“我是野农”作品截图,或见右上角水印糍粑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面团团”,把团团一搓一压,就会变成小饼;把小饼压薄,包进各种馅儿,就会变成馅儿饼。也可以在糯米团中加入高粱面、玉米面、红薯粉,蒿子碎……做成各种颜色的“饼”,就像我这次买到的是深颜色的、红红的高粱粑粑,材料源自大山。

张家界的“界”字指的就是很高很高的山,从古至今,这山中的气候多雨、潮湿,山间没有开阔的耕地,并不具备小麦的优质生长环境;千百年来,这山都是隔绝外世的“界限”,也隔开了米粉和面粉。还有,这山里的女人水灵灵,因为人家吃的是“糍”做的“粑”饼……
后来我就知道了,“粑”就是南方的饼。再后来,在旅行路上遇到叫做各种“粑粑”的食物,我都会买来尝尝,就算是为了补偿给自己一份……水灵灵[无辜笑]。

咱们的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再聊。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