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质调查所和地质学家田奇㻪旧居:西文庙坪街区的珍贵文化资源
在众多长沙名人中,科学家少之又少,田奇㻪因此成为长沙市委宣传部主编的《长沙名人》的入选者
湖南地质调查所和地质学家田奇㻪旧居:西文庙坪历史街区的珍贵文化资源
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上黎家坡33号系湖南地质调查所原址,今尚存与泉嘶井巷相隔的一堵围墙。湖南地质调查所曾为湖南地质勘探事业和有色治金工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其创始人为著名地质学家刘基磐。
刘基磐

1937年湖南地质调查所全体同仁合影
刘基磐(1898—1985),别号德村。湖南省桂阳县人。1915年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攻读地质专业。1919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辞职回湘,筹建湖南地质调查所,任所长,艰苦创业,开辟各种作业室和陈列室,测绘和编写湖南地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教授。著有《湖南地质工作早期开展史略》等。

上黎家坡湖南地质调查所大门

湖南地质调查所化验室


湖南地质调查所陈列室
1926年刘基磐辞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博物系主任一职,回到长沙创建湖南地质调查所,志在振兴湖南的地质矿产事业。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与同事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其后以辉煌成就获南京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巨额资助;又为铁道部调查粤汉铁路长沙至坪石段沿线地质及矿产,获得丰厚报酬。刘基磐将这笔巨款全部用于购置图书、仪器、设备,开辟各种作业室和陈列室,并率领全所人员测绘和编写《湖南经济地质志》等书,被誉为湖南地质事业的先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运往重庆保存,自己则前往江华开发锡矿,支援抗日战争,表现了爱国科学家高尚的民族气节。

田奇㻪
在湖南地质调查所工作另一位著名地质学家为我国最早的科学院院士之一田奇㻪。田奇㻪于1927年进入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从技正做起,一直升至所长。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田奇㻪继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为了工作方便,他把原长沙市留芳岭的住房卖掉,购买了与黎家坡33号湖南地质调查所近在咫尺的南墙湾78号公馆。田奇㻪及其家人,一直住到1955年。这年,田奇㻪田调到北京工作,遂举家迁往北京居住。田将住宅捐给政府,政府以公房出租给居民居住。1958年房屋被纳入私房改造范围,由长沙房地产局管理。今产权单位为长房集团。2021年鉴定为危房,房已腾空,拟予拆除。但外形仍保持完整,石库门,红砖清水墙,二层公馆建筑,屋顶开有天窗,一色木楼梯木地板,前后有天井、厢房,为长沙民国公馆的典型式样。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先生上书请求保留田奇㻪旧居,用以建设为“湖南地质学家纪念馆”。童潜明的建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南墙湾田奇㻪旧居俯瞰



田奇㻪旧居局部照片
在众多长沙名人中,科学家少之又少,田奇㻪因此成为2000年长沙市委宣传部主编的《长沙名人》一书的入选人物。《长沙名人》一书对田奇㻪的简介如下:
田奇㻪(1899—1975),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土家族。字秀瑜。湖南省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早年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27年回长沙,历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主任、所长,兼任湖南大学矿冶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早年致力于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质和化石研究,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类化石的研究尤为深入系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参与制订数十种矿产勘探规范。著有《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等著作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