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永别绘梨》在表现力上,是远超过《暮然回首》的杰作。创作出《永别绘梨》的藤本树,是绝对的漫画天才。掌握了这部漫画独特的阅读方式,才能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
先放一套对比,告诉你为什么《永别绘梨》是绝对的实验性突破,而藤本树是绝对的天才,顺便也会在后文慢慢解开令大家困惑的“镜头抖动”的设计目的。
这是中国读者看到的漫画:滚动单页
这是日本读者看到的漫画:对页横开
图1:是国内读者在网络上习惯的“单页阅读”时的剧情顺序——滚动纵读。
图2:是JUMP+读者在对页阅读时获得的体验——对页横读。
试着突破“漫画就得一页一页看”这个囚笼,加入跨页视觉引导线
这时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如果把对页当作一个整页来横向阅读的话,故事的节奏和气氛就全变了。“你不会对这样的人生感到绝望吗?”这句话,从对绘梨的诘问,变成了对主人公优太自己的灵魂拷问。

我认为,藤本树在《永别绘梨》里最重要的设计,就是“对页横读”——将一个对开的两页漫画,当作一个整页来看待。其他的比如每页4等分的分镜、镜头的抖动、大量固定机位的使用、甚至《永别绘梨》这个关于手机影像拍摄的故事主题,全都是为了实现“漫画的单页滚动竖读和对页S形横读,剧情都可以各自成立又有所不同”而做的尝试。
本页左右的绘画都是对仗的,内容也有对应
只看单页,左边优太就只是在发呆,对页一起看他一直盯着右页的女孩在摆烂
在藤本树设计的部分对页状态下,画格为8等分——这时既可以按照右边读4格、滚动到左边读4格的方法来阅读;也可以把对页当作一个整页,按照日本漫画传统的S型顺序横读。读者将获得完全不同的分镜节奏体验,不同的叙事逻辑,甚至不同的故事主题(我粗暴推断,后者可能更接近藤本树理想中的完成度)。
纵读和横读的台词逻辑不同,不过很多时候横读的台词安排并不严谨
我回来了!这句话的位置在纵读和横读时不同,气氛变化了
但是,还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全走横读路线,纵读就足够了。(或者说藤本树无法实现彻底的对页横读构图,那样太累,表现力也不够自由。
用镜头引导纵读
用表演引导纵读
用接续词引导纵读
多数时候藤本树都设计了合理的剧情、台词、接续词,甚至大分格来引导读者,但还有很多时候无法用传统漫画手法来提示读者,可能会造成阅读困扰。那么,该如何区分8格状态下何时应该纵读,何时应该横读呢?
藤本树使用了一个仅适用于本作主题的“笨办法”——镜头抖动。
作品中所有镜头抖动的合理性都得在对页状态下才能看懂
镜头抖动大多被安排为手机拍摄时的晃动
藤本树在本作中引入了代表“手机拍摄带来的镜头抖动”这一手法。但在故事中镜头的抖动经常是随机出现的,关于这一手法使用的规律大家也都在讨论,比如“回忆说”“剪辑说”“正片说”……当然这些都是基于故事情节的表面理由。由于大家是看的大多是单页,所以会更加困惑一点。而实际上在对页中,抖动出现得比较规律,而且大多设计得比较合理、工整。镜头抖动的真正目的,是提示读者——“当对页8格中出现抖动镜头时,这部分内容应该保持单页纵读”。
这里的画面安排可纵读也可横读,但台词安排得只能纵读,于是安插上暗示心情起伏的镜头抖动
这四页非常标准,到抖动之前都可以纵读横读,之后抖动代表横读可能性结束
这就让藤本树能够无忧无虑地在《永别绘梨》中通过出神入化的镜头剪辑和台词控制能力,制造出更适应手机阅读的“单页滚动纵读”和更适应纸质书、显示器、Pad的“对页横读”两套阅读体系。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单页纵读时对优太才华的认同会留在“爆炸”“母亲”上,绘梨的性格会更消极一点。而对页横读时作品里对优太的才华认可在“电影”上,绘梨的性格则会更积极。
纵读和横读时,绘梨的性格不一样
很棒吧?的落点,纵读时在爆炸,横读时在电影
横读时绘梨很积极地早早回应了优太的剧本,纵读时加入妈妈以后才被通过
纵读和横读时绘梨的积极度不同
我个人认为,藤本树看似向滚动阅读的手机屏幕做了一个妥协,其实是利用纸质漫画阅读方式的特点,对网络手机漫画作出的小小反击吧……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看《永别绘梨》的时候,会觉得故事也就那么回事,不如《暮然回首》。因为藤本树的目的已经不在故事了,而是在做表现手法的实验。要适配这个手法,选题、故事多少要有一些取舍的。
最后,我试着把结尾部分重新按照对页排版整理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S形视线对页横读之下的全新体会。毕竟日本的漫画家在谈到日本漫画的表现力优势时,很少谈到故事、角色和题材等在他们看来是基本功水平的东西。大多数职业漫画家都认为日本漫画的优势是——对页创作。


发布于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