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Syo( @-Syo- ) / 文:汉堡包包( @Tequila汉堡包包 )
个人公主号:跟着汉堡去旅游
以下图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2月初,从北大西洋吹来的风带点凉意,伴着忽明忽暗的天空。
在不远处传来阵阵的歌声,街头艺人拿着吉他轻快地扫着弦,偶有路人驻足聆听。那天塔霍(Tejo)河 畔的风很大,又一次吹乱了刚拨平整的刘海,我干脆就把双手插在口袋里,漫步在锃亮而又带着一点不平整的石板路上,走向发现者纪念碑 的方向。
累了就买上几个葡挞,随便在河堤边,找了个位置坐下,伴着轻快小调,看着海鸥乘着风越过波光粼粼的河面飞向远方。
水手们激情昂扬地挥动着手臂与陆上欢送的人们道别,带着君主的祝福摩拳擦掌准备着去新大陆探险,而岸上的人们擦着泪水不舍地目送他们离去,悬着一颗心、怕他们此行一去不回……而另一边,从印度远渡而来的货物从这里靠岸,船上满载着数不清的黄金、珠宝、丝绸、手工艺品、香料,这座城市的财富甚至引起威尼斯共和国 的妒忌。
如今的一切已恢复平静,大航海时代的里斯本已成为传奇,已成为历史课本中必读的一课。有人说这是荣耀,有人说这是屈辱,历史就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不同人在不同立场下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有差异的。
无可否认的是, 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曾经是海上霸主,从15世纪开始,葡萄牙走上了海上殖民的道路,并在16世纪成为世界强国 。
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开辟印度新航线的达伽马,第一个环球旅行的麦哲伦,都是从里斯本的贝伦区启航 ,也就是我如今站着的地方。
遥望着眼前的塔霍河,它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着……
曼努埃尔,上帝与我们同在
贝伦(Belém) 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指伯利恒(耶稣的出生地)。这里基本浓缩了里斯本的遗迹精华,这里曾是大航海时代航海家启程的港口,大航海时代的荣耀大都集中体现在这里。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哲罗姆派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是最传奇的一部分,它建立于1500年,在1755年那场里斯本大地震中,三分之一的城市被摧毁、五分之一的人丧生,它却逃过一劫。
这座雄伟的修道院,邻近船只起航前往东方的出发地一一赖斯特罗海滩 ,最初建这座教堂,是为了为即将启航的船员祝福,让在海上漂泊了数月甚至几年的海员们登岸时能第一时间感谢圣母玛利亚的保佑。很多水手与家人告别都抱着见最后一面的心,那时候的航行是九死一生,于是,很多僧侣在这里奉命为水手的灵魂祈祷。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是由曼努埃尔一世 于15世纪末后启动的建筑工程,以纪念达伽马从印度有功而归。这座修道院既是曼努埃尔一世王朝的万神殿,也是对他统治时期发现新世界伟业的歌颂。
曼努埃尔一世(Manoel I,1469年5月31日- 1521年12月13日)
葡萄牙与阿尔加尔维王国的第十四代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oel I,1469年5月31日- 1521年12月13日)幸运地继承了若昂二世为葡萄牙建立的航海事业,坐享其努力的成果,所以被称为“幸运儿”(Manoel I " o Venturoso")。
曼努埃尔一世徽章 他的教名“曼努埃尔”,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他出生于耶稣圣体节,15世纪末,基督诞生1500周年快到的时候,全欧洲的人都感到世界末日仿佛要到来了。尤其在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和犹太人被逐出西班牙被认为是一个预兆。曼努埃尔一世相信,连他身边的人也相信他必然要成就伟大的事业。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曼努埃尔风格的代表之作
300米宽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正面气势恢宏,想要把这座古建筑完整地拍进画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醒目的南门位于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中间位置,华丽而繁复的精致装饰,由很多山形墙(gable)和小尖塔(pinnacle)包围着,它那哥特式中世纪结构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塑,从石质建筑表面凸出,如来自东方的印度教神庙装饰一样华丽又奔放。
建造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经费来自胡椒贸易的巨额收入,由迪奥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 负责建造。
那时候葡萄牙的船只遍布全世界,给葡萄牙建筑师带来了各种风格迥异的风格与元素,因此在葡萄牙本土的建筑和艺术上陆续涌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曼努埃尔式(Manueline),取名自当时执政的曼努埃尔一世 。
曼努埃尔式是葡萄牙晚期哥特式的变异,于是,我们在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外部和内部,都能找到很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子,但却有不一样的韵味。
原因在于在曼努埃尔式的建筑中,到处都渗透着亚、非、欧和南美的风格,这样风格独特的装饰大量出现在教堂、城堡和官殿中,从穹顶、窗格和屋顶上如雨后春笋股长出,描摹了航海与东印度发现的象征符号,所以 后人又把曼努埃尔风格称呼为“大海风格” 。
1517年,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 接替迪奥戈·德·波伊塔卡 继续修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他渐渐地把该修道院曼努埃尔式的建筑风格构思改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大厅中屋顶的肋架拱顶设计、文艺复兴风格的连贯八角柱、圆形浮雕的柱廊,让整个修道院空间显得宏大、磅礴。
在耳堂左侧的小教堂里,安眠着多位葡萄牙国王和他们的家人们:恩里克一世(Henrique I) 、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塞巴斯蒂安一世(Sebastião I) 、若昂三世(João III) 。葡萄牙伟大的诗人卡蒙斯(路易·德·贾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 和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 两人的石棺并排摆放着。
修道院的回廊可说是修道院最美的一部分,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自从见过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的回廊,其他教堂的回廊就不再引起我的惊叹了。
阳光透过雕饰精细又繁复的巨大窗框洒进来,在曼努埃尔一世的纹章(航海所用的浑天仪)周围,扭转造型的圆柱簇拥着石质船锚和锚链、扭曲缠绕的缆绳、珊瑚与海藻、海贝、珍珠和富有异国情调的叶子,还有基督骑士团的十字架。它们如书写在葡萄牙海事历史中的字句,一点一滴地点缀着、修饰着过去的荣光。
贝伦塔,目送水手的离去与归来
在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的不远处、里斯本 的港口边孤单地矗立着一座贝伦塔(Belém Tower) ,就像耸立在美国纽约 入港处的自由女神像 一样,早已成为了葡萄牙的象征。
作为另一个曼努埃尔式建筑的代表, 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同在1983年一起入选世界遗产和2007年被评为葡萄牙七大奇迹之一 。
贝伦塔 是一座五层防御工事,建于曼努埃尔一世 时期的1514年到1520年间,用来纪念达伽马 成功航海世界一周以及防御位于贝伦区 的港口和附近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
它傲然屹立于海水之中,曾目送着水手的离去,也迎接着水手的归来。
塔上装饰了许多曼努埃尔式的象征物,有石质的的石绳环绕塔身,点缀着十字架、浑天仪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元素,还有圣殿骑士团的纹章盾。最特别的是在岗亭的底座上的一座石雕犀牛,显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绩。
这只石雕犀牛让我联想到一件艺术史的故事:在1515年12月,虔诚的曼努埃尔一世 打算把一头犀牛送给罗马教皇利奥十世 ,可惜在运送途中,运送犀牛的船于一月在热那亚海岸的一场风暴中沉没,犀牛的尸体在海滩上被发现,剥制成标本后被带到了罗马,有人(不知是谁)将该动物的素描寄给了纽伦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于是便有了那幅知名的犀牛素描图。
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买一张和修道院一起的联票进内参观,塔内的每一层都是可以单独进入的。
比较有趣的是,由于贝伦塔内部的楼梯很窄,每次只能容一人通过,为了游客游览方便,每一层的出入口都安装了指示灯,根据指示,游客的步调都变得统一起来:要么一起向上走,要么一起向下走,有时候因为别的游客步速缓慢,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像在马路中央等待红绿灯那样枯燥地等待指示灯变绿。
贝伦塔 的内部摆设,说实话,除了底层摆放着的一些大炮外,其他的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贝伦塔 平台上的风光至今令人怀念。
在宽阔的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4.25大桥 和大基督像 ,让我一时间忘了我是正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中看着近代的建筑,突然有种古老与现代的时空交错感。
发现者纪念碑,海上霸主的不朽纪念碑
离开贝伦塔 沿着塔霍河 岸边走,在相距约一公里处就能遇见另一个著名的建筑:发现者纪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
发现者纪念碑 上刻着33位在航海时代具有贡献的人物像,领头的是恩里克王子 的塑像,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逝世500周年而修建了这座纪念碑。若是没有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设立航海学院,那么大概,葡萄牙的历史将会沿着不一样的轨迹发展下去,世界的历史也会因此不一样。
纪念碑前面的地上有一块橘色系的大地砖,有着世界地图的图样,描绘的都是葡萄牙 曾涉足的地方,包括我们的澳门(Macau) 。
眼前的塔霍河 依然缓慢地流经西班牙 和葡萄牙 ,最后注入大西洋 ,漫漫长河中,多少历史淹没在时间的大河里。
曼努埃尔风格 ,随着葡萄牙帝国 的衰落而渐渐地式微,走向了没落,但那些精致、典雅、华美的建筑,却化成艺术,永久地保留了下来,永远记载着葡萄牙 历史的点滴辉煌,成了人类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若觉得文章有用 ,请点击右下角 “好看” 哟!
更多攻略请关注
微博:Tequila大喊包
公主号:跟着汉堡去旅游(Burgerstravel)
穷游网、马蜂窝、小红书:汉堡包包